白色的反面教材

  上星期观看了其中一集有关医疗的电视剧,演员准确运用很多医疗术语的英文简称,觉得很亲切;但是其中一幕,令我有点反思。一位急症室医生,从档案中发现刚送进医院的病人于数年前在另一医院确诊为爱滋病带病毒者,但病人在急症室接受治疗期间,没有向医护人员透露自己的全部病情,因此医生冲入治疗室大发雷霆,质问病人原因并斥责他这有机会危害医护同事的安全。其实,最理想的当然是病人自己把所有的病历告诉医护,但既然医院档案中也有纪录,这样严厉的质问是否多此一举? 难道在治疗前不会细看病历?还是这病人对他们构成的风险大得无以复加,因而激动?

  在医护必修的感染控制课程中,叮嘱他们紧记如有机会接触任何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时,必要贯彻如一采取严格标准预防安全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保护自己。那是因为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求诊者都先检验爱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或其他未知名的病毒等血液传播的高风险疾病。

 过往二十年,香港医护界花了很多心血为爱滋病去歧视和标签化。其实患者也会有不快感受,医护亦应以同理心看待。现时已有非常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加上各国积极宣扬U=U (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的信息,即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而血内没有侦测到病毒数量,在安全措施配合下,患者是不会把病毒传播给他人。
 但无奈的是,社会上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患上爱滋病等如患上绝症的阶段。爱滋病从首宗个案被发现至今已超过四十年,应对这影响深远的HIV大流行,其一重点就是尽快找出带病毒者并及给予适切的治疗,从而减少传播;期望日后检验爱滋病抗体也像普通行常检查身体般方便,方能有效控制此病。于大众传媒渲染这种疾病的恐怖,只会深化市民对爱滋病的误解。烦请有关制作部门日后多作资料搜集,有机会更要拨乱反正,宣传患者及早治疗,造福社群。

(转载自信报财经新闻: 天佑医言 十二性病谬误逐个捉之十)

Privacy | Terms of Use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