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反面教材

  上星期觀看了其中一集有關醫療的電視劇,演員準確運用很多醫療術語的英文簡稱,覺得很親切;但是其中一幕,令我有點反思。一位急症室醫生,從檔案中發現剛送進醫院的病人於數年前在另一醫院確診為愛滋病帶病毒者,但病人在急症室接受治療期間,沒有向醫護人員透露自己的全部病情,因此醫生衝入治療室大發雷霆,質問病人原因並斥責他這有機會危害醫護同事的安全。其實,最理想的當然是病人自己把所有的病歷告訴醫護,但既然醫院檔案中也有紀錄,這樣嚴厲的質問是否多此一舉? 難道在治療前不會細看病歷?還是這病人對他們構成的風險大得無以復加,因而激動?

  在醫護必修的感染控制課程中,叮囑他們緊記如有機會接觸任何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時,必要貫徹如一採取嚴格標準預防安全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保護自己。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為每一個求診者都先檢驗愛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或其他未知名的病毒等血液傳播的高風險疾病。

 過往二十年,香港醫護界花了很多心血為愛滋病去歧視和標籤化。其實患者也會有不快感受,醫護亦應以同理心看待。現時已有非常有效和安全的藥物,加上各國積極宣揚U=U (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的信息,即患者正在接受治療,而血內沒有偵測到病毒數量,在安全措施配合下,患者是不會把病毒傳播給他人。
 但無奈的是,社會上很多人的思維還停留在患上愛滋病等如患上絕症的階段。愛滋病從首宗個案被發現至今已超過四十年,應對這影響深遠的HIV大流行,其一重點就是盡快找出帶病毒者並及給予適切的治療,從而減少傳播;期望日後檢驗愛滋病抗體也像普通行常檢查身體般方便,方能有效控制此病。於大眾傳媒渲染這種疾病的恐怖,只會深化市民對愛滋病的誤解。煩請有關制作部門日後多作資料搜集,有機會更要撥亂反正,宣傳患者及早治療,造福社群。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天祐醫言 十二性病謬誤逐個捉之十)

Privacy | Terms of Use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