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肛門癌:男性宮頸癌?

肛門癌:男性宮頸癌?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佑醫生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很容易經皮膚或黏膜接觸而感染的病毒,很容易在性伴間互相感染,在很多已發展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澳洲等,已經造成了男女共同接受HPV預防疫苗(性別中立政策)。當資源不足的時候,女生當然為首要的注射分組。但男男性接觸者,他們在不同種族之中大概佔10%,而移植疫苗的黃金時間是男生有性接觸之前,相信在高小或初中的時候,大部份的男生並不能確定將來是會是否男接觸者,即使知道也不主動承認及接受預防疫苗。


  HPV是多種生殖器和前列腺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成因,而肛門癌在過去廿年更是有增無減。這組群的風險最高,是普通人群的80倍,尤其是45歲以後以及在發現HIV病毒時CD4白血球數字偏低的人士;二,HIV陰性男男性接觸者;三,接受器官移植或長期使用免疫力正常的人士染上HPV之後身體大都可以將HPV擊退,但如果HPV,尤其是高危品種,在身體持續感染,就有機會在受感染的器官如肛門,引致細胞變異繼而成為前期癌症。


  在歐美,篩查的方法包括用手指探鼻,取肛門細胞以及直腸肛門內鏡(High Resolution Anoscopy / HRA)。醫生觀察到異常的組織,會進行活檢去確定引起的嚴重性。肛門上皮內瘤樣病變(肛門上皮內瘤變/ AIN),醫生採取持續觀察,每六個月進行一次檢查。如發現高風險的AIN便給予病人治療,包括外用的藥物,或用熱力或激光將受影響組織的表面剷除。高危的狀況每年約有三百份之一的機會轉化成肛門癌,篩查的目的是試圖在逐步早期把它處理,如癌症晚期才被發現,其治療效果及活存率都會大打折扣。


面對HPV這只極普遍和引致多種癌症的病毒,大部分的社會人士對自身的風險還是一知半解,這正是時候進行全民HPV深化教育!

轉載自《信報》

Privacy | Terms of Use | Contact Us